我叫连晓刚,是一名建筑师,在清华读了七年建筑学,非常喜欢做设计。
我在导师李晓东老师的工作室工作了4年,期间做了大量的实践项目,展馆、别墅、博物馆、教学楼、庙堂,有的建成了,有的还在施工中。但,这是工作时的我,业余的时候我感兴趣的却是和孩子们一起敲敲打打。我携清华师生给北京四中的学生们上建筑课,从设计、试验到1:1的建造,搭出一个可以快速拆装的穹顶结构原型。孩子们设想,在安装了太阳能板和表面材料后,可以在城市角落、灾区、丛林等地方为人们提供庇护所。我带着清华本科生搜集学校里的废弃自行车,然后改造设计成校园里的景观装置。在清华创客空间toyhouse,我协助教授开发课程,与清华本科生、清华附中学生一起制作沙盘。这些学生像建筑系学生一样画图设计、制作模型,去展示他们心中的未来世界。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他们能够亲眼看到自己双手的创造。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常规的学校学习中接触不到的,对他们来说,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和“创作”,只是一种奢侈。因为,应试教育下的孩子,缺少跨学科学习的意识,缺少面对未知的事物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而建筑师所擅长的思维,就是面对复杂的信息,在空白的图纸上,创造出自己对生活,对环境,对未来的想象。我受到了巨大的启发,自己业余所做的工作坊,是不是可以让一些孩子在更小的时候就接触到?
我开始尝试归纳自己在建筑工作中的一些思维方法,来设计为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坊。为此,我聚集了一群来自清华、港大、华南理工、哈佛、昆士兰等出身的建筑师和产品设计师,有很多在各大明星事务所里工作多年,却为了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做着也许看起来“小”的设计。我们抱着尝试的心态参加哈佛i-lab创业竞赛,结果竟然拿到第二名。于是,我们正式开始摸索,如何才能通过游戏,激发起孩子们面对空白无中生有的勇气。我们设计了一套小木屋,配以专门的内六角扳手、外六角扳手、橡皮锤、螺丝刀、外六角螺栓、内六角螺栓、螺母木钉给孩子们使用。不过,刚开始,我们还是发现了不少孩子不敢主动尝试,而是更倾向于后退一步观望和模仿别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所以,我们在每个阶段不仅把相应的材料和零件给他们,也把问题抛给他们。
渐渐地,他们也明白这并不是一个技能培训班,开始犯错和再调整。我们带着孩子们设计自己的家,在这里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将自己对生活可以有的样子用模型展现给我们看。每一个孩子在想象中都会有不一样的房子:我们看到了胡萝卜形状的门,心形的窗户,从楼上窗户直通地面的滑梯,挂在屋檐下的平台。
其实我们并不期待孩子做出“美美的艺术品”,而是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是否通过自己的方式:语言、动作、绘画、立体加工,表达自己的意图,解决遇到的问题。
而且,我们认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关心,是现有教育所欠缺的,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坊,让孩子们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从社会公共的视角看世界,培育情商和领导力。所以,我们会让孩子们假想为动物做房子,去考虑和自己很不一样的生命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我们也引导孩子们去搭建一些虚拟的城市结构,像这个长在树上的“天空之城”,我们让孩子们用这一些枝桠,组出不同形态、慢慢生长的小树,然后让各自的小房子作邻居。
我们还设计了可以随意组装重复使用的家具板,变成各式各样的基础框架,适应不同课程主题,任由孩子们在上面随意发挥。
以往总是十几个孩子和我们默默地在某个写字楼里鼓捣鼓捣,孩子做出的异想天开的设计,却放在严肃规整的大写字楼,总觉得哪里不对味。它们难道不应该长在空旷的室外空地,有阳光,有风,有空气吗?这一次,我们想玩次大的:让更多的孩子一起参加,用足够自由发挥的构件作为语言,在更大的场地肆意想象。更重要的是大人们可以在这里,换个角度认识这一众孩子们……现在在国外,有很多大大小小而且漂亮的游戏设施,它们可能没有界限、也没有跷跷板、沙堆,甚至是滑梯,他们对游戏场的定义是“Playspace”,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而不是“Playground”,一个有边界的游乐场 ,在这样的空间中,孩子们更容易释放天性和创造力。在国内,这样的“游戏场”少之又少,大家往往需要一个专业的、功能性的游戏设施,而不愿“浪费”在定义模糊的游戏空间。
5月底的广州,不热,天气正好,在旧厂房围出的大广场。
我们希望招募30个孩子在5月21日一起在这个特殊的周六创造游戏场。我们给他们零件,教给他们最基础的使用规则,然后接下来的一切就由他们创造。每个单元的重量符合对应年龄层孩子单人或双人合作搬运;而连接方式只有简单的两种,让孩子们在发挥创作的时候不受这些琐碎的真实建造细节所限制。想要藏起来和最亲密的好朋友悄悄话,于是有了躲猫猫的地方。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在严肃的安全问题上受我们的实时追踪保护以外,孩子并不会受到我们太多的干扰。然后放由这些孩子思考、想象,用五十分钟再度改造更新、挪动位置;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演习了尊重、理解、耐心这些品质。有趣的是,我们还邀请到了怡乐路小学等的六十多个孩子,用另一种方式搭建起一个个“小房子”作为小摊位,他们可以展出自己一年以来所有的画作和小发明,也可以分享在某个河边拾来的形状好看的石头,亦或是一篇真正是抒发情感的小日记,每一个摊位都有最酷或最有心的孩子。这里没有“货币”,而是以物换物,你需要的也是带着你或孩子喜欢的东西,来这里交换。5月21日这一场嘉年华,是我们的“创刊号”,我们会全程跟拍记录下来。因为,我们在北京、成都和广州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场地,暑假里,我们将在这些地方与更多的孩子一起继续打打敲敲的实践,我们要成立一个全新的学校——“少年建筑学堂”,将我们的想法进一步付诸现实。这样有意义且有意思的时刻,希望会有您与您的孩子的身影。这里集齐各路不安分有故事的青年,他们有充沛的活力,扎实的学识,天马行空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他们总怀着善意做有趣的傻事。我们靠着奖金和一次次的活动费、自己的投入资金度过从一开始到现在的阶段,只是因为想通过足够数量的教具研发和教学经验来积累和调整我们的态度和方向,我们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当然,我们更希望通过众筹,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和我们一拍即合、相识相长的家长、老师和真正关心中国教育未来的朋友们,让更多的孩子可以了解和参与到我们的教育项目中。这个游戏场的建造不是一个一时兴起的活动,我们希望这样的工作坊可以在全国更多的地方去复制和推广。
加主页君个人微信:acsharer,结识更多世界各地学建筑的小伙伴,畅游微信学习交流群:“建筑学生的小宇宙”系列微信群,加入微信群为AC学习社交平台首批7000人限量内测资格唯一获取方式。
【AC建筑英杰】
有价值的资源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晒作业|交朋友|找实习|
微信公众号:archchampions007
联系邮箱:info@arch-champions.com